每一个人从生命的孕育开始就已经陷入一张法律的大网之中,诸多法律往往与人的具体年龄节点息息相关,各种年龄分别代表不同的法律意义,它预示着你应该享受权利,也预示着你应该承担义务和责任。生活中,无论你关不关注法律与年龄之间的关系,法律总会在身边默默地保护你,或者默默地注视你。
胎儿时期
“负数”年龄
仍然具有法律意义
正如数学上有正数负数之分一样,人的岁数也有类似现象。如果把人的岁数最小称为0岁,则一个人的岁数在出生之前,就大致相当于“负数”。我国法律对人的概念采取“独立呼吸说”,认为从母体娩出,独立呼吸才能算是出生,才能算是“人”,因此在法律上,处于这样“负数年龄”的人,不能称作为“人”,法律只认可其为“胎儿”。
尽管为负数,仍然具有法律意义。《继承法》第28条:“遗产分割时,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。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,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程序办理。”胎儿显然还不属于民法上的“人”,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,不能依法享有民事权利,更不能承担民事义务。不过,虽然他(她)还没有出生,但已经在享受保留的权利了。
根据《刑法》第49条规定,胎儿的母亲如果犯罪,在审判时属于怀孕的妇女,不判处死刑。别看胎儿还没有出生,他(她)已经在保护母亲了。
婴儿时期
从“0”岁到“1”岁
父亲不能随便“分手”
法律上,年龄的起算是从出生时开始的,出生以前是不具有独立人格的胎儿,出生以后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具有独立人格权的“人”。
《民法通则》第9条规定:“公民从出生起到死亡时止,具有民事权利能力,依法享有民事权利,承担民事义务。”
零岁数的概念在法律上也是具有意义的。正如前述遗产分割时为胎儿保留份额,该份额今后的去向,正是取决于零岁数时的情况,即出生前后之间的那个临界状态下的情况。
商法通提醒:所谓出生,有两个标准:一为出(娩出母体),二为生(娩出母体时有生命<